
非遗中心
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专题培训、宣传推广、数字化建设、非遗“六进”等多项措施,建立健全保护传承体系、提升系统性保护水平、加大传播普及力度,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积极作用。
2025年“五一”期间,抚州市围绕“非遗焕新购物月”主题,精心策划举办多形式、多维度的非遗特色活动,通过“非遗+文旅”“非遗+消费”“非遗+体验”等创新模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光彩,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提振的双向奔赴。
一、多元活动类型,构建非遗体验矩阵
全市以“看、玩、购、赏”为主线,打造五大类非遗主题活动,形成覆盖城乡、贯穿假期的文化盛宴:
非遗集市・烟火焕新
临川区“五一嗨翻天吃喝玩乐购”、流坑古村非遗集市、南城职工运动会非遗集市、金溪“古韵今风嬉春游园”集市等活动,汇聚畲族婚俗、藕丝糖制作、雕版印刷等特色非遗项目,既有传统美食、手工艺品的现场售卖,也有竹竿舞、傩舞等民俗表演,让游客在“逛吃”中感受非遗烟火气。此类活动参与人数超5.1万人次,直接带动当地消费超13.5万元,成为拉动假期消费的“主力军”。
舞台展演・技艺绽放
资溪畲族婚俗展演、南丰傩舞进景区、宜黄非遗进景区等活动,将非遗项目搬上舞台。畲族婚俗的沉浸式体验、傩舞的神秘古朴、梨园戏曲的婉转悠扬,通过动态展演让非遗技艺活起来。南丰傩舞线上传播量达15万次,资溪竹竿舞在抖音、微信平台传播量突破12万次,形成“线下体验、线上破圈”的传播效应。
图文展览・历史对话
崇仁、东乡、南城等地举办非遗图片展,集中展示“跳八仙”“相山板凳龙”“雕版印刷”等省、市、县级非遗项目,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追溯历史、呈现传承现状,吸引超3500人次观展,成为市民了解非遗的“文化窗口”。
互动体验・匠心传承
金溪大米微雕、南城非遗拓印等体验活动,邀请游客亲手参与非遗技艺制作,让“看客”变“创客”。雕版印刷、拓印等互动项目深受亲子家庭喜爱,参与人数达1.03万人次,推动非遗从“观赏性”向“参与性”转化。
文旅融合・场景创新
宜黄“五一文旅消费季”、流坑古村文旅结合活动,将非遗展演与景区游览、餐饮住宿深度融合,实现“非遗引流、景区增收”。宜黄非遗进景区带动二次消费显著,景区餐饮、住宿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非遗成为文旅融合的“催化剂”。
二、数据亮眼,彰显非遗经济价值
从参与度看,全市超20万人次走进非遗活动现场,既有本地居民的热情参与,也有周边游客的慕名而来。南丰傩舞、资溪竹竿舞等活动单场参与人数均超4500人次,成为假期“打卡热点”。
从消费力看,活动直接带动当地非遗销售及周边消费超30万元,其中临川、资溪、南丰等地集市消费表现突出;南城、崇仁等地虽以展示体验为主,却通过“非遗+旅游”间接拉动景区消费,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从传播力看,线上线下联动发力,抖音、微信等平台传播量累计超50万次,游客自发分享非遗体验视频、图文,形成“自来水”式传播,让抚州非遗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三、以活态传承,书写非遗新篇章
此次“非遗焕新购物月”,不仅是一次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对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老技艺+新场景”“老故事+新表达”,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展品,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消费的生活方式。当畲族婚俗遇上短视频,当傩舞走进景区舞台,当传统手工艺变身文创商品,非遗真正融入了现代生活,实现了从“保护”到“焕新”的跨越。
非遗焕新,不止于“购物月”;文化传承,不止于“五一”。抚州市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探索非遗与文旅、商贸、科技的深度融合路径,让更多“老手艺”焕发“新活力”。让我们继续徜徉在非遗的世界里,感受岁月沉淀的智慧与温暖!
欢迎关注
微信号|抚州市文化馆
抖音号|抚州市文化馆(非遗中心、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