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中心
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专题培训、宣传推广、数字化建设、非遗“六进”等多项措施,建立健全保护传承体系、提升系统性保护水平、加大传播普及力度,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积极作用。
仲春的文昌里,青砖黛瓦间流淌着千年文脉的韵律。3月21日,抚州市文化馆与市第二实验学校携手开展“非遗进校园,文化共传承”实践活动,50余名师生走进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文化寻根之旅。作为“五个一”系列活动中的“一次实践”,本次活动以“行走的课堂”为载体,让传统文化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戏曲寻根:一颦一笑皆是文化密码
活动的第一站,师生们踏入戏曲博物馆,穿梭于古朴的戏曲长廊。从唐代的参军戏、宋元戏曲到全国各大剧种的传承脉络,学生们在讲解中触摸戏曲发展的历史年轮。随后,众人走进旭东戏社,欣赏经典折子戏《下南京》。婉转的唱腔、灵动的身段,引得学生们掌声阵阵。更令人雀跃的是,学生在戏曲老师的指导下,亲身感受“手眼身法步”的奇妙体验:指尖轻扬似水袖翻飞,眼神流转如角色附体。
非遗探艺:指尖匠心唤醒文化记忆
作为抚州知名的“非遗一条街”,竹椅街汇聚了众多传统手工艺项目。学生们跟随讲解员沿街参观,近距离了解非遗技艺:古木锁修复展馆内,传承人正用传统榫卯技艺修复古木锁;临川金银錾刻工坊中,匠人用錾刀在银片上雕刻出精美的龙凤图案;结绳技艺展示点前,传承人用彩色丝线编织精美的复杂造型;金属丝扎制工作台旁,手艺人将细铜丝制作成精巧的亭台楼阁模型;木质浮雕展区内,樟木经过刻刀打磨,呈现出立体的山水人物浮雕。
美育润心:艺术馆里对话匠心传承
文昌里艺术馆,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荆公杯”——抚州工艺美术(非遗)作品展。形态各异的傩面具、精美的陶瓷作品、精巧的木雕作品,令师生们流连忘返。当学生们了解到这些展出的精品出自抚州籍的国家级大师之手时,一个个惊叹不已,不少学生在展品前驻足记录,用画笔和文字定格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美学印记。
非遗体验:红绳系古今
体验环节,50双小手随着非遗老师的示范跃动翻飞。“左线压右线,从圈里穿出来——”非遗老师手把手指导间,学生们早已按捺不住热情,有的高举半成品喊着“老师看我编对了吗”,有的和同桌比谁编得快。活动临近尾声时,一位同学还没有学会,急得直哭,舍不得走。非遗老师耐心传授:“这样,一加二,二加三,三加四……”同学、老师也凑过来帮忙,终于赶在收队前编出个像样的中国结。见状,非遗老师笑着对带队老师说:“这急出来的眼泪,可比什么奖状都金贵。”
校馆共育:让文化传承薪火不息
此次实践活动是抚州市文化馆与市第二实验学校深化合作的重要篇章。自启动“非遗进校园,文化共传承”“五个一”工程(一次展演、一次展览、一次教学、一次讲座、一次实践)以来,双方已联合开展宜黄禾杠舞教学、非遗讲座等特色活动,此次文昌里之行更将美育课堂延伸到广阔的文化现场。
未来,抚州市文化馆将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创新实践,让传统文化与青春力量碰撞出更绚丽的火花。让我们共同期待,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校园沃土中绽放时代芳华!
欢迎关注
微信号|抚州市文化馆
抖音号|抚州市文化馆(非遗中心、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