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文化馆

非遗中心

非遗中心

戏曲文化(抚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展播——抚州地方戏:传承千年的瑰宝(上)
来源: 抚州市文化馆 发布时间:2024-08-26 浏览次数:1833次

f55fadef57d360bddc72c8a81488bb3f_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专题培训、宣传推广、数字化建设、非遗“六进”等多项措施,建立健全保护传承体系、提升系统性保护水平、加大传播普及力度,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积极作用。





51e7945536b39189ce30253e43c7dec6_640_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webp

抚州,古韵悠长之地,戏曲文化绚丽多彩,2021年,抚州市被确定为省级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中抚州采茶戏、广昌孟戏、宜黄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广昌塘坊木偶戏、乐安花鼓戏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南丰马仔戏、广昌乱弹列入市级非遗名录,这些地方戏各具特色,展现了丰富的艺术魅力。这些剧种不仅在音乐、表演、语言等方面具有独特性,而且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追求。

3607013bf4919849accaf1c058daa6c7_640_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webp

抚州采茶戏在2011年5月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她是在明代茶灯戏的基础上,吸取抚州当地的民歌小调发展而成,以纯正抚州话为标准,本嗓演唱,吐字清晰、运腔圆润。擅长刻划短衣罗裙的小人物,舞蹈动作生活化,细致入微,有些动作具有强烈的谐谑效果。抚州采茶戏唱腔总体可分为正调、杂调和民歌小调三类,正调有本调、抚调、单台调、川调四种;杂调,主要是“三角班”小戏中的腔调,一般以戏名为曲名,如“卖花线调”“双劝夫调”等;民间小调,如“数天下图”“打哩莲花”“十二月采茶”“照花台”等。


c50a94188c967df0f2e01194aef4288e_640_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webp

广昌孟戏,是一种专演孟姜女故事的戏曲,俗称“孟戏”,迄今已有五百余年。2006年5月,广昌孟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孟戏用高腔演唱,经专家考证,具有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遗音。广昌孟戏有三路,分别是甘竹镇赤溪、大路背和舍溪三村,用于宗族的祈神祭祖活动。三路孟戏音乐,均唱曲牌体南北曲。舍溪、赤溪高腔曲词明显,音调平平,“滚唱”接近口语,很少联套。大路背高腔,文词雅致,唱腔委婉,曲牌结构严谨。三路孟戏都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伴奏,干唱帮腔,唱词间常插入道白,有唱有念,具有“夹白混唱”的特点,在几个单音或短小腔句之后,突然用小嗓翻高唱出“衣”音,别有风韵。


240b5444a45d7626df77bd92a91ed14d_640_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webp

宜黄戏也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发源于江西省宜黄县,起源于明末清初,最初仅唱“宜黄腔”,清同治以后,随着演出剧目增加,曲不敷用,才先后引进西皮、浙调、吹腔、拨子和南北词等。宜黄戏旦行用小嗓、小生真假嗓结合,其它行当用大嗓。演唱时讲究吐字清晰、音随字走。传统唱腔中,衬字运用非常频繁,几乎每句均有。行腔中常用倚音、波音和下滑音等润腔手法。语言用的是中州韵,只有丑角用宜黄方言。宜黄戏的器乐曲牌有唢呐曲牌、丝竹曲牌和锣鼓经三类。

请大家密切关注“抚州市文化馆”公众号,抚州地方戏下期精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