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文化馆

非遗中心

非遗中心

戏曲文化(抚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展示:抚州采茶戏
来源: 抚州市文化馆 发布时间:2024-03-28 浏览次数:1716次

f55fadef57d360bddc72c8a81488bb3f_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专题培训、宣传推广、数字化建设、非遗“六进”等多项措施,建立健全保护传承体系、提升系统性保护水平、加大传播普及力度,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积极作用。




640.webp.jpg

抚州采茶戏在明代茶灯戏的基础上,吸取抚州当地的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角班”“半班”等阶段,因而民间习惯称之为“三角班”和“半班戏”。抚州采茶戏以纯正抚州话为标准,本嗓演唱,吐字清晰、运腔圆润。擅长刻划短衣罗裙的小人物,舞蹈动作生活化,细致入微,有些动作具有强烈的谐谑效果。2011年5月,抚州采茶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乾隆年间,湖北大批灾民进入赣北赣东,带来了黄梅采茶戏的“三角班”,促使抚州茶灯戏很快脱离灯彩阶段,形成了一旦、一丑、一坐堂的早期“三角班”,演唱着尚无完整情节的单台戏。清康熙、乾隆年间,抚州“三角班”进一步得到发展和传播,移植了民间传说题材剧目,增加了小生行当,成为正式的“三角班”。


民国初年,大量“三角班”艺人到宜黄学戏,角色增加了花脸行当,乐队增加了笛子、锁呐等乐器。使得“三角班”得以向“半班”发展。1938年,出现了一批有二十人左右的职业“半班”,开始演出连台戏和整本戏。此后,“半班”便以临川为中心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


建国后,1951年建立了抚州地方剧团,随后各县专业采茶剧团相继成立了,群众业余采茶剧团也遍布乡村,采茶戏得到空前繁荣与发展。抚州采茶戏整理创作和上演了大量优秀剧目,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著名演员,曾为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抚州采茶戏的足迹远步北京、上海、湖南、湖北、福建、浙江和台湾等省市。


抚州采茶戏唱腔总体可分为正调、杂调和民间小调三类:

正调有本调、抚调、单台调、川调四种。本调是吸收丰城丝弦班的本调,掺合本地单台调等发展而成的。抚调是由本地会母调掺合高安丝弦班的小花调发展而成。单台调是本剧种最老唱腔,不分男女腔,但有四句三韵和两韵,正弦(徵调式)和反弦(宫调式)的区别,还有简板。川调是由外来川调掺合单台调和双劝夫调的简板发展而成。

杂调,主要是“三角班”小戏中的腔调,一般以戏名为曲名,如“三伢子放牛调”“捡春菇调”“卖樱桃调”“卖花线调”“双劝夫调”“下南京调”“王妈妈骂鸡调”“补背褡调”等等。还有一部分则是“三角班”后期吸收来的“南词”“北词”“信调”等等。另外,还包括一些吟唱音调。

民间小调,在单台戏中使用十分广泛,如“数天下图”“打哩莲花”“想郎”“打彩”等,此外还有“十二月采茶”“铜钱歌”“十杯酒”“照花台”等等。一般作戏中插曲用。


抚抚州采茶戏唱腔优美,调式众多,曲牌200多个;戏文内容丰富,男欢女爱、才子佳人、除恶扬善、妖魔鬼怪无奇不有。目前,抚州采茶戏系抚州地区群众基础最雄厚的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