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
《唐宫仕女图》是一组五幅中国画,作者是唐代张萱、周昉,该画描述了唐代女子众生相,尤其表现唐代贵族妇女的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特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
《唐宫仕女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长卷、绢本、设色,纵52.1厘米,横147.厘米,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虢国夫人游春图》绘八骑九人出行场面。首骑为一男子,身着青色长衫,衣服上隐约可见泥金描绘花纹,头戴黑色帽子,左手执缰,右手隐于袖中,面庞圆润,双目凝视前方;马身雄健,淡烘花纹,鬃毛剪为三瓣,即所谓“三花马”,加之特殊位置,显示此人地位不同一般。紧随其后的是一男一女二人,似侍从打扮,均左手握缰,右手持鞭,女侍所乘马的鞍鞯有擦涂痕迹,似未画完。其后六人五骑为一组,距离较近。前为二位妇人并驾齐驱,均丰姿绰约,高髻下垂,靠里者正回首凝望后排中间之女婴,神情关切。后三骑居中者为二人同骑,老年妇女紧护女婴,小心谨慎,马匹烘染花斑,亦剪三花。
作品通过劲细的线描和色调的敷设,浓艳而不失其秀雅,精工而不板滞。全画构图疏密有致,错落自然。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正应游春主题。画家不着背景,只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潆清新。图中用线纤细,圆润秀劲,在劲力中透着妩媚。设色典雅富丽,具装饰意味,格调活泼明快。画面上洋溢着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
此图为宋摹本,原作已失,摹本犹存盛唐风貌。此图原作曾藏宣和内府,由画院高手摹装。在两宋时为史弥远、贾似道收藏,后经台州榷场流入金内府,金章宗完颜璟在卷前隔水题签,指为宋徽宗赵佶所摹。见《庚子销夏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诸书著录。为流传有绪的唐宋名迹中稀有瑰宝之一。
《捣练图》
《捣练图》,长卷、绢本、设色,纵37厘米,横145.3厘米,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此图为唐代张萱所作《捣练图》之宋代摹本,画卷无款,因卷首隔水有金章宗完颜璟题签 “天水摹张萱捣练图”,故定为宋徽宗赵佶所摹。按宋徽宗在位时大力搜求古代书画,又对一些名迹加以临摹复制,此即其一,然恐非出于赵佶亲笔,当为画院画家之作。
画卷图绘宫廷妇女十二人,共分三组,表现捣练、缝纫及熨烫等情状,但并非图解劳作过程,而系着重刻画人物的心理情绪。如捣练者的挽袖,缝纫者的精心理线,炉边煽火女童的侧脸以避热气,熨烫中小女孩在练下侧身好奇地观看及劳作者欢慰的情绪都描绘得相当传神,丰满的面庞体态,简劲的线描,柔丽的设色都保留了盛唐时期 的画风特色。张萱,唐玄宗时宫廷画家,善画妇女婴儿,然其画迹已无流传,此摹本虽非张萱原作,由于摹制技巧高妙,可谓下真迹一等,对了解张萱及盛唐绘画具有重要价值。
《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唐周昉绘,长卷、绢本、设色,纵46.4厘米、横182厘米,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画中描写了六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全图六个人物的主次、远近安排巧妙,景物衬托少而精。两只小狗、一只白鹤、一株辛夷花使原本显得孤立的人物产生了左右呼应、前后联系的关系。半罩半露的透明织衫,使人物形象显得丰腴而华贵。而用笔和线条却细劲有神,流动多姿。浓丽的设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较好地表现了贵族妇女的细腻柔嫩的肌肤和丝织物的纹饰。此图是周昉贵族人物画风格的代表。同时也体现出贵族仕女养尊处优、无所事事、游戏于花蝶鹤犬之间的生活情态。此卷又是全世界范围内专家学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是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
《挥扇仕女图》
《挥扇仕女图》,唐周昉绘,长卷、绢本、设色,纵33.7厘米,横204.8厘米,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图中描绘的是夏末秋初宫妃和侍女在深宫院内纳凉的情景,全卷共画13位人物,宫妃们衣着考究,体态丰腴,而侍女却恭卑有加,体形瘦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地位的高低反差。
画面横向疏密、松紧的韵律变化,纵向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从而使得画面结构井然有序,并避免了构图上的单调呆板。图中色彩丰富,以红色为主,兼有青、灰、紫、绿等各色。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嫩和衣料的华贵。衣纹线条近铁线描,圆润秀劲,富有力度和柔韧性,较准确地勾画出了人物的种种体态。
《宫乐图》
《宫乐图》,唐佚名,立轴、绢本、设色,纵48.7厘米,横6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后宫女眷共十人,围坐在一张长方大桌的四周,有的饮茶,也有人正在行酒令;上方的四人,则是吹弹乐器,替这一场宴饮的人助兴。她们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胡笳、琵琶、古筝与笙。站立的二名侍女当中,还有一人手拿拍板,敲打着节奏。虽然全画描写的是奏乐与饮茶、喝酒的场面,但每个人脸上漠然的神情,却又道尽了宫中日月长的无奈。画中仕女作元和(806-819年)“时式妆”的打扮,并充分显示受杨贵妃(719-756年)影响,以丰腴为尚的审美观。她们各个体态浑圆,脸如满月,双眉作细细的八字型,开脸留“三白”,宽袖上衣,披帛斜倚,长裙高及胸部。前面四人,和侧弹琵琶的一人,梳的发型最是奇特,称作“堕马髻”。左方中央的一人,则头戴花冠,应是地位最高的一位。不过,无论宫嫔或侍女,每个人头顶都插著各式梳子,温庭筠(约813-866年)曾有“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的诗句,形容的正是妇女头上的华丽饰物。画幅的格局短窄,原本很可能是一幅小型屏风画,后来才被改装成今日所见的挂轴形式。画面上并没有作者的签名,推测应出自受张萱(8世纪前半)、周昉(约730-800年)风格影响的画家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