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文化馆

非遗中心

非遗中心

非遗项目|宜黄禾杠舞
来源: 抚州市文化馆 发布时间:2024-01-19 浏览次数:2495次

f55fadef57d360bddc72c8a81488bb3f_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专题培训、宣传推广、数字化建设、非遗“六进”等多项措施,建立健全保护传承体系、提升系统性保护水平、加大传播普及力度,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积极作用。




f0e437e3e74b39714000c3c8ea7a6e13_640_wx_fmt=jpe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宜黄禾杠舞是宜黄县境内广为流传的一种歌舞,禾杠,即挑柴火用的竹杆,为便于穿插两头削尖。据《宜黄县志》记载:宜黄禾杠舞起源于禾杠歌。《卓望山上》则是禾杠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禾杠歌。宜黄属山区,林木资源丰富,禾杠舞就是人们以禾杠和镰刀为道具,和着山歌的节奏敲打,载歌载舞,发展演变而成。根据世代以砍柴生炊的卓望山下村民和老艺人介绍,禾杠舞沿袭至少有30代,由此推断,禾杠舞流传至今至少有六百年的历史。2014年11月,宜黄禾杠舞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08b85af4b0aa0b68edfdcab7f182de0_640_wx_fmt=jpe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卓望山在县城凤冈镇东一公里处,林木资源十分丰富,猛兽经常出没,上山砍柴必须结伴而行,于是山下村民常用镰刀敲击禾杠互邀结伴,由此逐渐衍生成山歌风格的曲调,因在卓望山附近,就取名为《卓望山上》。


018d8eaccb942822ac515b0f1f40358a_640_wx_fmt=jpe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卓望山上》等禾杠歌属矮腔山歌,5/8拍,行腔自如,节奏平稳,一字对一音,配上禾杠敲打,别具特色。禾杠歌分为123音列和561音列两种,123音列用于唱花歌,即情歌或抒情歌;561音列用于唱锁歌,即猜谜歌。旋律不变,但歌词千变万化,大多为即兴填词,见山说山,遇水说水,如诉如说,有时也加笛子伴奏。花歌大多采用比兴、借代手法,锁歌讲究“八打八开”,即设八段谜,再逐一解开。每次对歌前都有四句要求歌词内容健康的开场小段。

9a0813e20ff091485aefaa8db054445c_640_wx_fmt=jpe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最初禾杠的敲打,只是将禾杠拿在手上,或放在肩上,和着山歌节奏作简单的碰击,后来发展为利用镰刀的正面、反面、刀把与镰刀管的结合凹处和着山歌节奏敲、碰、擦、击,发出不同音色和不同强度音阶,并灵活多变地舞动禾杠,变换不同的姿势。行进动作也细分为一般行进、单跨马、双跨马三种。就这样,经过一代代砍柴人的改良,禾杠歌进化为禾杠舞。


2a0fe51dfa5a2bf54521021201a0de28_640_wx_fmt=jpe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禾杠敲打的点子较多,最常用的是“各各七、各七各七”。演唱形式有独舞独唱、男女对击对唱和群舞,群舞配有队形变幻,有时也加入打镰枪表演。